「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係由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十國所組成之政府間國際組織,主張以對話方式推動區域內政治、經濟與社會合作。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於1967年簽署「曼谷宣言」,創建東協。
「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背景資料
一、簡介
「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係由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十國所組成之政府間國際組織,主張以對話方式推動區域內政治、經濟與社會合作。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於1967年簽署「曼谷宣言」,創建東協。嗣汶萊於1984年、越南於1995年、寮國與緬甸於1997年、柬埔寨於1999年分別加入。
二、區域安全
東協創建於越戰時期,其初旨在遏止共產勢力擴張,在冷戰兩極對立國際情勢下,以區域安全共同體方式維護區域內社會與政治穩定。1971年東協發表宣言,揭示東南亞係一和平、自由與中立區域,維持不結盟立場。
冷戰結束促使東協思考追求區域安全之新原則與方法,1993年設立「東協區域論壇」(ASEANRegional Forum, ARF),惟討論多於行動,目前主要工作為出版區域軍事合作及軍事透明化白皮書、軍事交流及建立一可於衝突發生時隨時找到專家之網絡。
東南亞國家間之軍事及反恐合作乃基於共同關切及互信,故實際操作多以雙邊形式為之,例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與泰國間之軍事合作。
東協內部強調「共識決」(consensus-based decision- making) 及「不干預內政政策」(policy of non-interference),成員國因而有過度自我中心之情形,而傷害到區域整合進程。例如東協於2007年簽訂「東協反恐協定」(ASEAN Convention on Counter Terrorism),惟該條約允許成員國於任何時間退出,並表明該條約將不違反主權平等、國家領土完整及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正如東協許多宣言,該條約僅對願意遵守之國家始具有拘束力。
三、東協憲章(ASEAN Charter)
為進一步深化東協整合,2005年第11屆東協峰會決議
推動制定憲章。2007年第13屆東協峰會通過憲章草案,交由各成員國批准,2008年12月15日東協憲章正式生效,東協從此具有國際法人地位。
東協在憲章生效後,仿效歐盟模式,分為「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及「社會文化共同體」進行內部整合,盼在2015年完成整合。
由於東協成員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及宗教信仰歧異甚大,且泰柬、印馬等國均不時發生邊界衝突,因此,東協能否順利依計劃於期限完成整合,仍待觀察。
四、區域內經濟整合使貿易持續增長
2009年東協國家個人年均收入從209美元到50000美元,因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大,以致經濟整合不易,削減貿易障礙過程困難。然東協國家間貿易量自1992年元月「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AFTA)設立後即逐年增長,區域內年貿易總額從1993年之790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之4040億美元。
依據2008年底通過之東協憲章,東協十國盼於2015年達成「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目標,會員國間貨品貿易零關稅。然因目前稅率(在開發程度較高六國間均低於2%)及未來稅率間差異不大,誘因不足以使東協國家在短期內致力達成FTA目標,另貪污及司法不公正問題使合約無法履行,益增自由貿易障礙。
五、東協與區域外國家進行經濟整合
為推動東亞區域整合,東協自2002年起與區域外國家以「加一」(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韓國)、「加三」(東協+中日韓)、「東亞高峰會」(東協加六, 即中、日、韓、紐、澳、印度)等形式在各領域廣泛建立合作關係。在推動經貿自由化方面,目前東協已與中國、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及印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最終將建立一擁有30億人口,年經濟產值達9兆美元之自由貿易網絡。 「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已於2010年全面實施,中國與東協6國,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及汶萊,將工業產品關稅降到0%,與另外東協4國,即緬甸、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則至2015年將關稅降至0%。東協與南韓甫於2009年6月「東協-韓國紀念高峰會」中完成全面FTA簽署、東協與紐澳於去年2月第14屆東協高峰會後簽署FTA、與日本則於2008年4月完成簽署「東協整體與日本經濟夥伴協定」,盼與區域外貿易夥伴逐步達成關稅減讓、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等目標。
六、金融危機與清邁倡議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協加三」13國共同成立「清邁倡議」(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 CMI),建立多邊換匯機制,以解決金融危機所造成之資金短缺問題。2009年2月東協加三財長會議將清邁倡議基金由2008年之800億美元提升至1200億美元,藉由多邊金融機制共同因應2008年年底以來之全球性金融危機。2009年5月東協加三財長會議確定「清邁倡議」出資比例為東協國家出資20%,中日韓出資80%,並於年底宣布正式簽署『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協議,該協議於本(2010)年3月24日正式生效。
2008年底發生之全球性金融危機或有可能刺激東協增加區域內貿易,以因應區域外貿易夥伴(例如美國)進口需求減少之危機。惟東協迄無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於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時,各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多有限制性貿易措施,造成削弱FTA協定之效果。因此,儘管東協宣示於2015年建立經濟共同體,且其整合程度確較20年前深,惟東協屆時欲達到歐盟之整合程度似無可能。
七、人權議題
2008年10月東協十國批准東協憲章。人權記錄不彰國家如緬甸、寮國、越南及柬埔寨對憲章規定成立東協人權組織態度猶豫,汶萊與新加坡也持保留態度,擔心此舉可能使東協有權干預成員國內部事務。在各方協調下,無視印尼及菲律賓反對,東協將此人權機構定調為「東協政府間人權委員會」(AICHR),惟將不具強制力,成為沒有實權之機構。
八、緬甸問題
東協憲章雖對共識決及不干涉內政原則未能有所改變,惟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之例,顯示東協願以更強硬手段解決問題。緬甸軍政府在風災後原僅同意有限度之國際援助,並堅持由軍方分配救援物資,東協因此召開外長緊急會議並發表宣言表示,鑒於風災損失前所未有,籲請緬甸軍政府允許更多國際救濟組織人員進入災區協助,東協秘書長素林並前往仰光交涉,終使緬方同意國際援助人員入境。然緬甸反對派領袖翁珊蘇姬迄今仍遭軟禁,顯示東協因拘泥於前述兩原則,而使其在推動人權及緬甸議題上仍有其局限性。東協國家因各自利益考量,使其對緬甸違反人權之舉作為殊異,如泰國發電量20%仰賴自緬甸進口的天然瓦斯,以致其與其他人權記錄不彰的國家均不希望因干涉緬甸事務而影響自身利益。
九、東協與中國關係
1997年中國加入「東協加一」及「東協加三」對話機制,2002年11月雙方簽署「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正式啟動建立雙方自由貿易區進程,預定於2010年與東協原始六國完成區域內商品貿易自由化,2015年與東協十國完成全面商品貿易自由化。
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計畫除降低或取消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外,還包括服務業與投資自由化,智慧財產權與排除技術障礙等,其合作內容超過早期之貿易協定,形成彼此經貿關係更緊密之結合,加速區域整合功能。導致日、韓等國競相加入東亞區域整合之發展。
除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更挹注龐大資金予東協國家,2009年4月12日中國外長楊潔篪宣佈設立100億美元的「中國-東協投資合作基金」,加速兩造間基礎設施之通聯及中國將於未來3至5年內向東協提供150億美元信用貸款,包括17億美元優惠性貸款等,均使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愈加深廣綿密。
對中國而言,透過東協與東亞鄰國發展更密切之經濟聯繫,可化解東協國家對中國崛起產生之疑慮,亦可建立中國在此一地區之影響力,削弱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強國影響,形成與美國、歐盟抗衡力量。又中國與東協關係日益密切,成為我與東協發展關係之主要障礙,兩岸關係之發展成為東協判斷與我交往策略之重要依據。
十、關於「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
「東協區域論壇」係亞太地區正式、官方多邊對話機制,1994年首次集會。其成立宗旨為藉由信心建立措施與預防外交機制,促進亞太地區之對話與協商。迄今共有27個與會國,包括東協十國、澳洲、孟加拉、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北韓、南韓、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巴紐、俄羅斯、東帝汶、美國與斯里蘭卡。我國於該論壇成立時即被排除在外,台海議題從未被列入論壇議程。
十一、推展我與東協關係之展望-「台灣東協中心」的成立
為落實馬總統外交政策方針,增進我對東協的認識與重視,本部委託國內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成立「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簡稱「台灣東協中心」,Taiwan ASEAN Studies Center,TASC),期藉由與東協國家重要智庫的二軌對話,形塑我參與東協經濟整合及參與東協各項機制之友我氛圍。「台灣東協中心」亦將與中國大陸研究東協智庫溝通與對話,期盼中國大陸勿阻撓我推動與東協各項經濟與功能性交流。
台灣東協中心於上(98)年12月16日開幕,馬總統應邀於開幕式致賀詞。此次開幕典禮暨國際研討會,由於台灣東協中心團隊的努力,邀請到來自馬來西亞、越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的政學界人士及來自東協8國之「台灣東南亞傑出青年研習營」57位參訓學員與會,針對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對東亞經濟之影響與對區域整合之意涵,及台灣如何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進行有意義的討論。
本(99)年台灣東協中心將針對東協國家關切而我國具優勢之議題如經貿、投資、科技、勞工、農業及醫衛等,與東協國家智庫合辦「東協加台灣」區域論壇或座談會,並拜會東南亞研究東協重要智庫。
該中心亦將針對我如何拓展與東協各國及東亞智庫交流與合作,東協、東亞及亞太區域經貿整合發展情勢、產業界如何拓展與東協國家實質合作提供本部政策諮詢,其專屬網頁為[連結]www.aseancenter.org.tw。
RCEP與CPTPP有何異同、如何影響美中爭霸、台灣面臨何種挑戰
協三十年,習近平出席視訊會議,宣示與東協國家東盟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華社)
2022年元旦,以東協(ASEAN)成員國組成,最終目標是取消成員國之間90%以上商品關稅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正式生效。在15個成員國中,有10國已經通過國內審核,剩下的五國將陸續通過審核。
此協定是全球覆蓋範圍最廣的自貿協定。根據數據,RCEP成員國將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的GDP(26.2兆美元)及人口,比起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自貿協定(USMCA),或歐盟共同市場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佔全球外貿總量的18%)都大許多。
RCEP生效後,外界特別關注中國將在該協定內如何積極主導,以及協定將帶給中國多大經貿收益,尤其中國一直是此機制內多數會員國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評論亦關注,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中國能否借此增加經貿實力抗衡美國甚至「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不含勞工、環境或數位貿易,不能與CPTPP相提並論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表示,RCEP將加強區域內的貿易,因此中國將獲益,尤其中國、日本和韓國可能會因為三國間建立的新的經濟聯繫而獲得最大利益。不過,葛來儀強調RCEP僅限於貿易自由化,該協議不含勞工、環境或數位貿易,不能與CPTPP相提並論。再者,日本和美國在該地區特別是在東南亞的投資,遠遠超過了中國。」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of Container Cargo ship and Cargo plane with working crane bridge in shipyard at sunrise
Getty Images
除此之外,台灣輿論也在激烈議論RCEP生效後對尚未加入CPTPP的台灣的影響。台灣目前尚未加入CPTPP,雖然台灣是世貿組織(WTO)成員,但目前全球與台灣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只有紐西蘭和新加坡兩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反對各國直接與台北計劃外交經貿協議談判。因此,台灣本周(1月10日)與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伍鳳儀(Mary Ng)舉行視訊會議,宣佈啟動首次「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探索性討論 ,特別引發國際注意。
美中抗衡繼續
2013年起草,歷經四次國家領導人會議,30輪以上的正式談判,RCEP生效後,最引各界關注的一點便是中國如何獲益並影響區域政治經濟。因此,RCEP生效後,中國官媒以及港台親北京的學者及政治人物,都對RCEP給予高度評價,強調該協定對中國的正面影響。(相關報導:科技戰》中國衝刺晶片產業、打造世界科技強國,會是「代價高昂的失望」嗎?|更多文章)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崔衛傑向官媒人民網表示,RCEP生效後,對內將提供更多全球商品和服務給市場及消費者:「吸引境外消費回流,有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激活消費的巨大潛力。」 崔衛傑又說,RCEP對外能促進區域內產業鏈和供應鏈融合,吸引外資和人才繼續來中國發展,推進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RCEP全球最大的超級經濟圈正式簽訂
2021年04月21日
歷經八年漫長談判,亞太15國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RCEP跨15國,22億人口,生產總額達26兆美元,約全球3成的GDP和貿易量,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超級經濟圈。預料,RCEP將振興因中美貿易衝突與疫情重挫與枯竭的亞太區域經濟,也將首度促成中日韓市場開放,開啟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整合的新時代。未來,東協與中日韓間經濟合作將更加深化。
亞太15國在2020年11月15日,於東南亞國協峰會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涵蓋東協10國(汶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中日韓及紐澳等5國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就此誕生,關稅廢除率達91%。
中日韓聚集的第一份貿易協定
RCEP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主要透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涵蓋16國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由於印度國內擔憂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導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嚴重惡化,於是在2019年11月宣布退出RCEP。目前15個成員國涵蓋約22億人口,覆蓋全球總人口的三成,經濟總量高達26兆美元,各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和、貿易額皆佔全球約三分之一,不僅是近年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成員國更包含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與日本。它是將中國、日本和韓國彙聚在一起的第一份貿易協定。
經濟學家們表示,將中國、日本和韓國彙集到一起的首份貿易協定,到2030年有望每年為全球經濟增加近2000億美元。根據佩特里教授(Peter Petri)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國際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普拉默(Michael Plummer)的估算,預計到2030年,RCEP將使全球GDP每年增加1860億美元(而CPTPP則增加了1470億美元),使其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0.2%,並表示這對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利益將非常龐大。
RCEP協定重要內容
RCEP主要的目標是整合現有的ASEAN+1FTA,並加入新的監管規則,如電子商務、電信服務等面向,為亞太諸國建立統一的貿易規則。
即RCEP是以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協)為中心,將東協-中國(ACFTA,2004年生效)、東協-南韓(AKFTA,2007年生效)、東協-日本(AJFTA,2008年生效),和東協-澳洲-紐西蘭(AANZFTA,2010年生效),中韓FTA也在2015年生效,匯集成新的建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入RCEP的重點不是有更多的關稅減免,而是期待結合現有的協議,讓幾個亞洲國家更接近,建立像是歐盟或者是北美的區域整合。
根據RCEP規定,協定生效時間,需15個成員中至少九個成員批准(包括6個東協國家),可望於未來兩年內正式生效。協定生效後,未來區域內將超過九成的貨物貿易零關稅。而成員之間的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並開放服務業、鬆綁專業人士進出。
RCEP採用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支持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採用新技術推動海關便利化,促進新型跨境物流發展;採用負面清單作出投資准入承諾,大大提升投資政策的透明度;協定還納入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章節,適應數位經濟時代的需要。三分之二的東協經濟體,加上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都是倚賴出口的國家。
有原產地證書,讓亞洲供應鏈更容易管理
簽署RCEP將確保環太平洋上的亞洲經濟體持續維持開放。但最大的優勢或許是,出口商只需要一份原產地證書就可以與該協議中的任何或所有其他成員國進行貿易。佩特里(Peter Petri)和普拉默(Michael Plummer)在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撰寫的文章表明,這比亞洲現有的幾項貿易協議的規則簡單,對跨國公司來說,亞洲內部的供應鏈將變得更容易管理,同時這也將吸引那些正考慮在哪裡運營的跨國公司。RCEP降低貿易壁壘,會促使一些原本想避開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大陸產品徵收高關稅的全球企業,繼續在亞洲營運,不必轉移到北美,「RCEP讓外國企業有更多彈性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穿梭」。
協定所謂的原產地規則,將為一種產品的多大部分必須在該區域內生產,才能讓最終產品有資格享受免稅待遇設定共同標準。這些規則可以讓公司更容易建立跨越幾個不同國家的供應鏈。
「RCEP是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大步,」IHS Markit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認為,「透過建立原產地的共同框架,強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服務貿易和減少投資障礙,RCEP大大擴展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範圍。」
中國與東協已互為最大貿易夥伴
中美貿易戰相互角力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大幅減少,而15國共同簽署RCEP,在亞太地區移除貿易壁壘,並創造單一整合市場等,將使中國加速整合亞太區域,更進一步爭取到新市場,以轉移原先對美出口的損失。
《紐約時報》報導則指出,雖然RCEP改變現狀的範圍有限,卻象徵中國對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逐步增加,並進一步鞏固中國作為區域最重要經濟強權的形象。
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國家經貿關係越走越近,根據中國海關資料顯示,2020年前8月,中國與東協的貿易總額為2.93兆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年增7%,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6%,東協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別為歐盟和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總額分別為2.81兆元和2.42兆元。這是東協首次超過歐盟和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是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
這象徵中國擴大亞洲貿易影響力的雄心得以落實,成為亞洲更重要的強權。中國大陸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指出,透過RCEP新建立中日自貿關係,中國與其他RCEP成員貿易總額達1兆55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3。現在透過RCEP新建立了中日自貿關係,中國與自貿夥伴的貿易佔全部貿易覆蓋率將由目前的27%提升到35%。RCEP的達成將有助於擴大中國出口市場空間,滿足國內進口消費需要,加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有利於穩外貿、穩外資。
RCEP對中國是一大利多,多數成員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正是中國,RCEP的簽訂可望進一步帶動其經濟。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地緣經濟與戰略主任華德表示:「協定增加中國在這個區域的優勢及話語權。」
有助日本企業擴大出口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RCEP預料可以廢除出口到中國及韓國的8到9成工業產品關稅,對日本來說,RCEP是首個與最大貿易國中國、第三大貿易國韓國間的自由貿易框架,有助日本企業擴大出口。只有透過多邊結盟,才能夠淡化日本與中國、韓國彼此供應鏈唇齒相依,卻避不交流的現實。日本近年來陸續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跟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EPA)等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如果加上RCEP及其他正在洽談中的協定,日本貿易總額中有高達86.1%部分被涵蓋進EPA或FTA,讓日本持續邁向貿易自由化。
「對日本真正有利的,就是具有高競爭力的工業製品。實際上,日本向中國輸出工業製品中,總金額的3分之2都需要關稅,向韓國更有近8成被課關稅。RCEP尤其對中小企業意義重大,」瑞穗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菅原淳一表示。
據日本政府的說法,該協議將大幅降低日本與很多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壁壘,其向韓國出口的商品中,有86%將豁免關稅,當前的比率則是19%,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中,豁免關稅的比率將從8%提高到86%。
印度擔憂對中貿易逆差惡化而退出
根據印度外交部的稿件指出,印度與東協的戰略夥伴關係建立在雙方共同豐富的歷史、地理和文化遺產基礎上,東協從一開始就是印度「東進」(Act East)政策的中心。東協的印太展望(Outlook on Indo Pacific)與印度的印太倡議(Indo Pacific Oceans Initiative)足夠緊密。
印度與東協國家、日本和韓國都簽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但執行一段時間後經過檢討,發現當初設想對印度的好處都沒有發生,反而與印度簽有上述協定的國家擴大了在印度市場的佔有率。印度過去認為自身具有很強競爭力的銀行、服務業和軟體與網路創新行業,面對跨國企業和先進國家企業時,很快把市場拱手讓人,更別說印度原本競爭力就較弱的其他領域。
印度農業、製造業大量依賴人力,與東南亞國協(ASEAN)大部分國家重疊性極高,印度也擔心一旦加入RCEP,連澳洲、紐西蘭的低價牛奶等乳製品都會如潮水般進口,重創印度酪農業,更別提中國大量低價消費性商品全面佔據印度中低階消費市場。只要任何一項發生,都可能打擊印度本土產業讓印度經濟停滯。
此外,印度過去10年與中國出現高達5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但中國對印度投資僅80億美元,RCEP提供中國一個規避原產地的機會,一旦印度加入RCEP,將對印度脆弱的經濟造成莫大衝擊。因此,印度2019年在談判時,曾提議RCEP中應放入讓成員國可因本國市場出現被傾銷等緊急防衛需要時,啟動貿易壁壘;但這項提案並未被多數參與國接受,導致原本主張加入RCEP的莫迪政府承受巨大反對壓力,最終宣布退出RCEP。
此外,莫迪因應新冠肺炎衝擊提出「印度自力更生」特別經濟計畫,目的就是要印度擺脫對外國進口商品的依賴,強化政府和民間採購本國製造商品,同時搭配投資獎勵方案,放寬外國直接投資相關規定,趁著全球供應鏈可能重組,吸引更多外資投入印度製造業,打造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環境。因此,在製造業尚未按照莫迪政府規劃蓬勃發展,有能力出口賺取外匯之際,印度現在不僅暫緩、拖延正在談判的雙邊貿易協定,更不可能和其他國家展開新的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或重新考慮加入RCEP。RCEP原則上在一定的期間不同意新會員加入,但特別文件將明載把印度列為例外。
RCEP被批評為低質量FTA,遠不及CPTPP
與CPTPP相比,RCEP的貿易協議較弱。諮詢公司Capital Economics亞洲經濟學家Gareth Leather表示,例如,原本東協之間70%的貿易就是零關稅進行,而RCEP的額外關稅削減,只會逐步生效,同時,協議距離全面實施還需要很多年。
RCEP為了滿足成員國多樣化的需求,只能採取符合最低共識的條款。RCEP也被批評為低質量的FTA,遠不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因為採取較後者更傳統的途徑,也就是使用WTO標準來打造協定,因此更為寬鬆。
FTA最基本的目標乃是放寬商品進出口和取消貿易壁壘,RCEP的關稅削減率為91%,而CPTPP和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幾乎是100%。另外從內容也可了解,RCEP只有20章,少於CPTPP的30章和USMCA的34章,不僅缺乏廣度,還缺乏相關協議的深度。
像是CPTPP和USMCA都有規範國有企業的專章,RCEP則沒有,明顯就是為了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設事。這些後共國家都有強大的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享受著不公平的補助與特殊待遇,若是要以先進國家的標準處理,它們可能都無法順利進入RCEP。
有些章節更是無法解決日後可能面臨的爭議,像是電子商務。RCEP沒有禁止數據本地化或避免阻擋跨境數據流的條款,以防止個別國家限制資訊流通。但中國、印尼等都有以安全為名的數據本地化法律,將來必定會形成RCEP成員拓展跨境電子商務的障礙。
另外,RCEP也不像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勞工、環境等方面制定高標 。TPP之所以稱得上一軍,關鍵在於它是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只關稅自由化程度高,更降低非關稅壁壘,涵蓋的規則繁多又嚴格,包括減少對國有企業的優待等議題,已經超越商品貿易,向更深的經濟層次開放。
RCEP與CPTPP的競合關係
在RCEP簽署前,全球主要的區域性自貿區包括,美加墨自由貿易區(USMCA)、歐盟(EU)、以及同樣覆蓋廣泛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而RCEP簽訂後,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作為目前為止最大的巨型FTA,不只讓東亞經濟整合更緊密,也將強化中國影響力,並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產生競合關係。
RCEP於2012年11月啟動時,美國總統歐巴馬正籌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TPP協定比RCEP覆蓋的範圍更廣,曾被廣泛視為美國對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回應。但特朗普於2017年退出,TPP中的其餘11個國家繼續重新談判,並於2018年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CPTPP)》。
目前,亞太地區最大的兩個經濟整合體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面對中日韓澳紐及東協10國等15國簽署的RCEP,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全球規模最大自由貿易協定簽定生效後,象徵亞洲朝向區域貿易一體化邁進,也被視為中國擴大亞洲影響力之舉,將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亞洲政策造成壓力,促使拜登需更重視東南亞,以尋求面對中國崛起的態勢。
拜登政府上任後短期內重回CPTPP的機會甚渺,預料,拜登政府將在歐巴馬時代已與東協國家建立的機制之下,如自2012年起定期召開「東協─美國領袖會議」,2015年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已與東協十個國家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等奠定的基礎,積極推動與東協各項實質合作。
然而,中國繼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首度表態,中國希望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有分析稱,中國藉此展現成為區域經濟領導者、把美國排除在亞太地區之外的決心。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Bonnie Glaser表示,這顯示中國透過表達欲加入CPTPP的意願,尋求增強其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
強權對立恐是東南亞面臨的挑戰
東南亞似乎會是中美兩大強權的下個目標。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第37屆東協峰會開幕時表示,中美關係緊張使區域面臨更多壓力,並考驗東協中心地位及團結;強權對立恐是東南亞未來面臨的挑戰。
原文刊載於世界華商組織聯盟《華商世界》第四十八期2021年1月至3月,請按此閱覽原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