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小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為何如此動人?電影版將於2016年底上映。

這部紀錄片將於2016年12月推出電影版,以下先貼一張超美的電影海報,文末附上其他海報和影片:
這是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
也是一部我一口氣看完了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不長,只有三集,每集50多分鐘。如果你下班早的話,基本上回到家到上床前的一個晚上就能看完。
這裡說它了不起:一來是它能叫我乖乖的坐下來3個小時沒挪過身。二來,它講的不是什麼家仇國恨、民族崛起的宏大故事。只是波瀾不驚地講完一群平凡人的職業人生。
不少真愛可能已經看過它。我今天要推薦的就是現在很火的這部紀錄片:
這部片子講的是,一群看起來非常普通又非常神秘的人,和他們因為要籌備一場盛事而展現的工作日常。
北京故宮博物院要舉行「九十周年院慶大展」,故宮各個文物修復部門接到安排,要把從歷代文物珍品裡挑選出的珍貴文物,重新修繕後送入展覽現場展出。
接到這一工作的鐘表修復部、書畫部、漆器部、織品部等,都開始忙碌了起來。
這份突然的安排,讓不管是在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師傅、還是人到中年也快退休的中年師傅、甚至是年輕的小學徒和畢業實習生們都顯得很興奮。
因為在故宮工作,事實上作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他們每個人一輩子能接觸到的珍貴文物也沒能有幾件。
於是,一群人開始開開心心又小心翼翼的幹起活來。
這看起來實在不像一部好看的紀錄片會有的故事配置。可是,它確實好看。因為這故事裡的每個普通人都在發光。
片子裡細致入微的展示了每個人修文物時的投入和專注:
比如:修鐘錶
修古畫:
修漆櫃和修織物:
每個專注工作的人,頭頂上仿佛都在發光。
千百年前的文物,在他們手上被撫觸、修復、完善、最後重新看起來別來無恙,並不是一個輕而一舉的過程,得當心它用的水對不對、哪根弦調錯了就徹底壞了、用的漆是不是天然能和舊的融合?
那是匠人們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追求,他們很投入自然很動人。
但比起這些,故宮紅磚綠瓦下,人們在果子成熟的季節到院裡摘杏子:
為了抽根煙,要騎上車花半個小時到午門外的老師傅:
每天準時為故宮皇家貓後代投食:
談起吉他唱起歌的工作閒暇裡各種生活細節更讓我感動。
這是工作之餘,這群中國頂級文物修復專家的鮮活生活日常喜怒哀樂,
在這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裡,呈現了十幾位故宮文物修復專家的日常。
但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集裡面的這位鐘表修復師王津。
在今天的內容裡我想專門講講他,因為他的身上代表性的體現了,故宮這群文物修復者共同的樣子。
在第一集的片子裡,王津站在展廳裡靜靜地看著這件修復好的鐘表。周圍來看展的遊客在他身邊來來往往,他對著鏡頭只說了句「有點心疼」。
心疼什麼?心疼這件他和徒弟花了幾個月修好可以走時、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動起來的鐘表,這時只能安靜地呆在玻璃櫃裡,並沒有動起來。來來往往的遊客,並沒有人在意這個出神的男人,甚至不知道這座精美的鐘表其實最美的時候是動起來的樣子。
真的太遺憾了,這是一個展覽的局限,也是一個手藝人的惋惜。
作為一個在故宮工作了大半輩子,再過幾年就要退休的男人。他很靦腆、並不多話、樸實的像個大學教授,但人很精神。他們接到的安排是修復一件乾隆時期的大型鐘錶。
帶著徒弟一起忙活了8個月,將一只乾隆皇帝私人珍藏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修復完好。這只鐘在庫房裡一百多年沒有修過,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製造和工業水平。修復他們並不輕鬆愉悅。鐘表修復技藝是唯一在故宮裡一直綿延下來的,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步入了職業的晚期,想留下點什麼給後人,可是工作的時間不長了,一輩子遇上能修大型文物的機會真的不多了。
片子裡,他在展櫃前看著自己修復的這件鐘表,看了很久。眼裡的不舍和遺憾,看了叫人心疼。這種說不清的複雜情緒,片子裡並沒有渲染太多,可是你在王津老師的眼神裡就分明感受得到。
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插曲:
王津帶著徒弟到廈門參加一個鐘表的展會,在會場上朋友介紹了一位在業內很有名的鐘表收藏家。一眾人坐下來聊鐘表,收藏家不無得意地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塊懷表,略帶炫耀的說這上面刻著伊麗莎白……
王津只是靜靜的聽他在說,並沒有說什麼話。而在王老師眼裡,這種表的意義和他手下經歷過千百年巧奪天工的各種表相比沒有任何可比性,而且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收藏家甚至說了這麼一段話,只要能擁有一兩件故宮沒有的東西,也是值得了。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王老師此刻心裡笑出了聲。
這一段插曲,其實很好體現了兩人的興趣追求的截然不同。對於收藏家來說,能用財富求得自己喜歡之物,是一種樂趣。
在有一集節目裡,畢業於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復老師屈峰,一邊不緊不慢忙著手裡的工作,一邊說出了一番動人心魄的話。
我想這段話表達了王津老師的心情,也道出了這一群文物守護者選擇這份職業的真正心聲。
他說:
「每個人對文物的理解都不一樣,這跟性情有關。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我們過去常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在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以物來觀自己,所以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
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人在這世上來了、走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什麼,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他就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
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融入到了裡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嘛,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而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它沒有什麼價值。
回到前面王津老師的故事,這裡面其實有個很叫人揪心的反差,時間是流逝的、無言的,可鐘表能夠記錄下它。修鐘表的人,修復了記錄時間的鐘表,又把自己一生的時間奉獻給了修鐘表這件事,他的生命流逝的痕跡也被記錄到自己了鐘表裡,然後又被無言帶走。
他們每個人能守護這些文物的時間最多只有短短的一輩子,但文物卻因為一代又一代離去的文物修復者的職業堅守傳承了下來。
我們常常被日本的職人精神折服、為德國人的嚴謹和敬業感慨,卻不曾想到在我們的國家裡,隔著一道故宮的宮門,也有這樣一群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人,他們奉獻一生,又帶出徒弟,用自己的堅守,守護著故宮裡這份沉甸甸的珍貴文物,代代傳承。
這部紀錄片很有人情味,是人對職業的熱忱和熱愛賦予了文物溫度和靈魂。這部紀錄片更像是一個啟發,它提醒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怎樣對待民族的文化,如何去珍視它、欣賞它、保護它。
有一群人執著又從容的人在做著這樣一件事,而我們呢?
這就是我很想把這部紀錄片推薦給你的理由。
以下是將於2016年12月上檔的多版本電影版海報:

我在故宫修文物 第一集 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EP01】
我在故宫修文物 第二集 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EP02】
我在故宫修文物 第三集 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EP03】
閱讀原文微信號:yiwai11

http://s.wechatinchina.com/archives/2378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