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北市中華商場 - 老台北人的記憶


中華商場是台灣台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場,原址位於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連棟式的樓座所組成,



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1961年落成、1992年拆除,僅擁有短短三十一年歷史的中華商場,


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中華商場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後來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捷運的施工進程等需求而於19921020日之後拆除,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畫而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中華商場落成後,總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大的空間。


1949國共內戰時,大批軍民隨國民政府大規模撤退來到台灣,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內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



八座商場建築中,每一座商場內的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有其特色:販售
家用電器音響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字畫的商家


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各式小吃、零星穿插其間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


早期中華商場內商家與顧客漫天叫價、討價還價(甚至殺價)的交易風格盛極一時,懂得行情的顧客較有機會買到價格實惠的物品。


當年在中華商場知名的飯館有「致美樓」、「清真館」、「老陸餡餅」、「老夏水餃」、炸麻花、山西小吃店,還有後來的「徐州啥鍋」、「上大人酒釀湯圓」、水煎包,炸豬排及各式小菜。


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


中華商場經常成為中南部遊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場的屋頂,也曾經成為各家企業競相設置大型霓虹燈廣告的場所,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襯托出街景的亮麗。


1960年,中央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同年7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


由於商場位置離台北車站並不算遠;且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北上的列車進入台北車站之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


八座三層商場建築由北(忠孝西路口)而南(愛國西路口),以「八德」為名,分別為棟,


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於西邊即為日治時代以來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

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台灣首間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配合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車路線行經),共同形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



西門圓環及其以北商場建築棟與棟間的重要路口,後來亦設置行人天橋,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


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司令黃杰命名並題字。



部份相片摘自   https://goo.gl/YJhyC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