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地區轄縣,江西最大產茶基地。位於贛東北樂安江上游,北鄰安徽,東毗浙江。面積2947平方公裡,人口32.04萬。縣府駐紫陽鎮。唐置縣,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隸屬徽州。
1934年由安徽劃入江西。縣境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余為低丘、崗地。最高峰擂鼓尖在與安徽省交界處,海拔163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利林木生長。
全縣林地佔土地面積的49%,活立木蓄積量達820余萬立方米。盛產松、 杉、毛竹和茶葉、油茶、香菇等。茶葉產量常佔全省的1/3,綠茶素稱「婺綠」,與武寧縣的「寧紅」齊名。
其他土特產有龍尾硯、婺墨等。礦產資源有煤、鐵、鎢、金、銅和硯石等。
烏鎮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
這裡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築,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築,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
鎮東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上的西柵老街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
此外,還有修真觀戲台、雙橋風情、梁苑勝跡、唐代銀杏等眾多景點,當地有:賀歲拜年、元宵走橋、清明踏青、立夏稱人、端午吃粽、分龍彩雨、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九登高、冬至祀祖、臘月小更等習俗。
史載於1086年的周莊,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
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朴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同裡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
同裡鎮距蘇州市18公裡,距上海80公裡,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
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
古鎮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裡,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丹巴縣位於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旁,與道孚、康定縣和阿壩州 小金、金川縣接壤,全縣總全面積5649平方公裡,轄一鎮十四鄉,居住著以藏族為主的15個民族共5.7萬余人。
丹巴縣是巴顏喀拉山脈、邛崍山脈等匯聚的地方,又是革什扎河、犛牛河、大小金川河的發源或流徑處素有「岩巔上的城」和「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稱。
黃姚古鎮,位於縣城東北部40公裡(直距),列為廣西名鎮。全鎮居民600多戶,八條街道,房屋多數保持明清風格,街道均用青石板砌成。
古鎮保存有寺觀廟祠20多座,亭台樓閣10多處,多為明清建築,著名的有文明閣、寶珠觀、興宇廟、獅子廟、古戲台、吳家祠、郭家祠、佐龍寺、見龍寺、帶龍橋、護龍橋、天然亭等。
人文景觀還有韓愈、劉宗標墨跡、錢興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駒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許多詩聯碑刻。
一般來說,比較常規的景點包括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館、古戲台、皇帝詔書、寶珠觀、鯉魚街、八仙睡榕、佐龍橋、千年古榕、嶺南第一石板街等。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裡,有350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
潭江橫貫全鎮,總人口4.8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共7.2萬人,是著名的僑鄉。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璧。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齋堂鎮,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裡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所轄。
距京90公裡,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平方公裡,清水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自然植被良好,適合養羊,養蜜蜂。爨底下是國家A級景區。
圖瓦村位於喀納斯湖南岸3公裡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游的必經之路。
圖瓦村居住有100多戶,1400多人。圖瓦人多居住在用松木搭建的塔形木屋中,這種建築稱作「木楞屋」,四壁均為原木壘砌,有天棚有地板,屋頂尖斜,以適應山區多雨雪的環境。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