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容貌,初看無華,隨著時間挪移,自午後漸次交錯融合,昏黃、靛藍慢慢蘊染,終於透出微深夜裡帶點冷調的療癒微醺。
南北長約500公尺,往東西兩側延伸的巷子,平行的、歪斜的,共有24條,還不包括樓與樓間可穿行的防火巷。
台北人不盡然知道的「赤峰街」,東側巷道都以她為名,西側冠上承德路某某巷,其中還有明明直挺挺一條通透,卻硬生生從中段換了名字,左鄰住在赤峰街,貼著牆的右舍住在承德路。
平日、假日,上午、下午、夜晚,不同生活業別的面貌與性格,輪班似的,有點唐突的自有節奏,反讓這裡成了捷運中山站外,越來越成熟的個性街區。
土洋雜處舊街區
赤峰街區,南北接著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東西被捷運中山站「線型公園」(南京西路25巷)與承德路所包圍,建成公園讓狹窄巷弄交錯的街區獲得開闊的舒坦。
假日上午,老人家閒坐公園涼亭,望著樓宇包圍間難得的綠地與開闊天空,巷弄安靜、尚未甦醒,帶著旅遊資料前來的香港、韓國遊客張望著,心裡可能納悶:「怎麼沒見著書上的那些咖啡館、個性小舖?」。
前台大哲學系教授李日章,在77歲的2015年出版《赤峰街5號的那些事》,記述幼年成長的「赤峰街是相當奇特的一條街,其一便是土洋雜處。」台式平房與日式宿舍住著苦勞大眾與高級公務員……。
▲台北人不盡然知道的「赤峰街」,黑手業混搭文創風,時代感衝突融合。(圖/時報周刊,2016.04.17)
藝術妝點添風貌
而今,南北向的兩層樓成排成排構成街區骨架,為數眾多的老房子大抵超過70年,每棟都有著小小的陽台,以十字或瓶狀序列組成鏤空欄杆,外牆或以簡單的洗石子,或貼上早期的磁磚,搭配鐵花窗,流露濃郁的時代感。
上班日的白天,「嘶~嘶~嘶~」是巷弄最頻繁的聲響,二手汽車零件與五金產業在約莫50年前進入此區,至今仍一家挨著一家,工具空壓機的聲音依舊,「打鐵街」已然是前兩代人的記憶了。
穿行在巷弄間,里長陳靜筠與當代藝術館齊力推動的「街大歡囍」,藝術家留下了點綴其間的彩繪,或在不起眼的防火巷內,或在空地旁建築的整座牆面,陸續進駐的個性小舖、餐飲店,進一步演化出老街區的新表情。
個性商鋪紛進駐
旅客尋找的那些店鋪,多在近午才開始營業,「居民早開早關,小店晚開晚收」,彷彿輪班讓街區脈搏持續跳動,散置錯落巷弄的分布,尤其在天色漸暗之際,在清冷街道上點點亮起,「穿巷拐弄的散步走逛,很療癒呀!」
本以為個性餐飲應該占大多數,出乎意料的,布置得時尚舒適的「剪燙髮」竟然最多,豪華氣派的3層樓、單一店面甚至只有一張理髮椅的,全是亟欲彰顯個性的獨立品牌。
西式早午餐、咖啡館、糕點店、日式麵店、餐廳、居酒屋,法式甜點料理,兀自以主人鍾愛的書籍、擺飾、燈光、音樂營造氛圍,與沉醉其間的人們,共同展演一幕幕靜謐巷弄內的情境劇。
http://www.nownews.com/n/2016/04/17/206670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