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西湖行腳

西湖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在清朝康熙年間名為保揚河,嘉靖時稱為保障河,也被稱為炮山河、長春河。面積480多畝,長4.3公里。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蹟,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 ,構築水上園林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流淙、蜀崗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市小樓、平崗艷雪、綠楊城廓、香海慈雲、梅嶺春生、水雲勝概,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
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嘉慶二十年1815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一小部分五亭橋,小金山。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西湖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在清朝康熙年間名為保揚河

揚州的二十四橋,在月色中顯得格外的妖嬈,建築特色: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就用鹽堆積~~~~~~~



揚州的二十四橋,在月色中顯得格外的妖嬈,特色: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

揚州的二十四橋,在月色中顯得格外的妖嬈,特色: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




竟然在揚州瘦西湖看到了牡丹, 牡丹,以花大、型美、色豔、氣香等特性,獨步於花國群豔,為眾花所不及,加上綠葉相扶,益顯出其優美,故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

   


留言